尺度的拿捏——谈”有些事不能说”与”不能做得太极端”
引言
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常常面临一个微妙的平衡问题: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该说?什么事该做,什么事做得太过?这种”尺度的拿捏”背后,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——当某个单一标准被过度强调,成为评判一切的唯一准则时,会发生什么?
本文将从”政治挂帅”这一概念出发,探讨当”爱国”、”GDP”、”分数”、”流量”等原本作为评估工具的指标,被错误地上升为终极目标时,整个系统会如何被扭曲。
一、核心概念:什么是”政治挂帅”?
1.1 定义
“政治挂帅” (Politics in Command) 是一个特定的术语,通常指的是一种将政治标准(如意识形态、政治立场、阶级成分等)作为评判所有事物(包括专业、技术、学术、经济、文化等)的唯一或最高标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。
在这种模式下,一个决策、一个观点或一个人的价值,其首要考量不是其专业性、科学性、真实性或实际效果,而是其是否”政治正确”或是否符合当下的政治需要。
1.2 “爱国”的本义
“爱国”(Patriotism)在大多数文化中,被定义为一种对祖国(包括其人民、文化、历史和领土)的情感依恋、自豪感和责任感。它通常被视为一种积极的、凝聚社会的美德。这种情感可以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福祉做出贡献,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团结一致。
二、”所有事情都要讲爱国”是不是”政治挂帅”?
2.1 问题的关键
您问题的关键在于”所有的事情“这四个字。
当”爱国”被泛化为评判一切事物的唯一或最高标准时,它就存在演变为”政治挂帅”的风险。
2.2 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人类社会的活动是多维度、多标准的:
-
科学领域:最高标准应该是真理和事实。科学研究应当基于数据、逻辑和可重复的实验,而不是基于它是否让某个国家”有面子”。
-
技术和工程领域:最高标准应该是安全、效率和质量。一个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时,必须首先考虑物理定律和结构安全,而不是这个设计”看起来是否爱国”。
-
艺术和文化领域:标准通常是审美、创意和情感共鸣。
-
经济和商业领域:标准通常是效益、合规和可持续性。
2.3 “政治挂帅”的具体体现
如果发生了以下情况,就可以被认为是”政治挂帅”的表现:
- 当一个科学家指出国内某项技术数据的缺陷时,他遭到的不是专业讨论,而是”你是不是不爱国?”的指责。
- 当一个消费者批评某国产品牌的质量问题时,他被贴上”崇洋媚外”、”给境外势力递刀子”的标签。
- 当一个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时,他被批评为”揭露国家伤疤,不爱国”。
在这些例子中,”爱国”这个政治/情感标准,被用来压制基于专业、事实和体验的理性讨论。政治标签取代了事实判断,专业标准让位于政治立场,这就是”政治挂帅”的典型特征。
2.4 阶段性结论
-
健康的爱国主义:是发自内心的情感,它尊重事实、鼓励进步,并且包容理性的批评——因为”希望国家变得更好”本身就是爱国的最高体现之一。
-
“政治挂帅”式的爱国:它将”爱国”变成一种僵化、排他性的政治正确性,要求”所有的事情”都必须无条件地服务于一个抽象的政治口号。它不允许批评,因为它将”批评”等同于”背叛”。
因此,“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爱国”,确实是”政治挂帅”的一种表现形式。它混淆了不同领域应有的评判标准,将一个复杂的世界简化为单一的政治维度,这最终会阻碍科学的进步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自我纠错能力。
三、关于”有些事不能说”的辩证思考
3.1 一个历史案例
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, 抛弃政治挂帅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说, 有些危害国家安全的事确实是不能乱说的。
比如说1932年美国老兵为了拿回一战的时候约定1945年支付的酬恤金上政府门口抗议,麦克阿瑟率军镇压。因为当时也拿不出钱,而且不能开这个随意更改法律的先例,同时最重要的是避免进入无政府状态,所以只能镇压。
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”美国做错了”——在特定历史背景下,维护国家稳定和法律秩序有时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。
3.2 尺度的把握
这里的关键在于: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。既不能无限制地放任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的言论,也不能以”国家安全”为由无限扩大审查范围,压制正当的批评和讨论。
这就是”尺度的拿捏”——它需要智慧,需要透明的法律框架,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来共同监督和讨论。
四、”挂帅”的系统性问题:从指标到目标的异化
当一个原本用于”评估”的指标(工具),被错误地上升为”奋斗”的终极目标时,整个系统的行为就会被扭曲。
除了”政治挂帅”和”论文挂帅”(我发现中国大学有一种论文挂帅的情况),这里还有几个在中国社会极具代表性、影响深远的例子:
4.1 “GDP 挂帅”(唯 GDP 论)
这可能是”论文挂帅”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最完美的对应。
指标(工具): GDP(国内生产总值),一个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。
如何”挂帅”:
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GDP 增长率被视为评估一个地区、一个城市乃至一级政府官员政绩的唯一或最高标准。
导致的”异化”行为:
-
重投资、轻民生: 为了快速拉高GDP数字,地方政府倾向于批准能迅速上马的重工业、房地产和”铁公基”(铁路、公路、基础设施)项目。而对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障等(这些对GDP拉动慢)的投入则相对不足。
-
牺牲环境: “先污染,后治理”。只要能带来GDP增长,高污染、高耗能的项目也敢上马。环保部门在”GDP增长”这个最高目标面前不得不让路。
-
数据造假: 在”唯GDP”的考核压力下,一些地方出现了经济数据”注水”的现象,以求数据上的”政绩”。
对应的”纠偏”:
现在国家层面提出的“高质量发展”、“绿色GDP”和“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”的理念,就是对”GDP挂帅”的直接纠偏,要求回归”发展是为了人民幸福”这个根本目的。
4.2 “分数挂帅”(唯分数论)
这是”论文挂帅”在基础教育(中小学)阶段的翻版,也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。
指标(工具): 考试分数(尤其是中考、高考分数)。
如何”挂帅”:
将分数和升学率,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”好”、一个老师是否”优秀”、一所学校是否”成功”的唯一标准。
导致的”异化”行为:
-
“应试教育” (Exam-oriented Education):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”考点”展开,学生被迫进行海量的”刷题”和机械式记忆,而真正的批判性思维、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被忽视。
-
忽视全面发展: 学生的体育、美术、音乐课被随意挤占。学生的心理健康、品德教育、社会实践等”不计分”的能力被彻底边缘化。
-
教育内卷与焦虑: 家长和学生被迫投入无限的资源(如天价补习班)去竞争那”1分”的优势,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教育焦虑。
对应的”纠偏”:
近年来的“双减”政策(减轻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)、推动“素质教育”,就是试图打破”分数挂帅”的枷锁。
4.3 “流量挂帅”(唯流量论)
这是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”挂帅”典型。
指标(工具): 点击率(Clicks)、浏览量(PV)、日活跃用户(DAU)等”流量”数据。
如何”挂帅”:
平台、内容创作者、媒体机构将”流量”视为衡量内容价值和商业成功的唯一标准。
导致的”异化”行为:
-
“标题党” (Clickbait) 泛滥: 内容质量不重要,只要标题能吸引人点进来就行。
-
内容低质化、同质化: 深度、原创、小众但有价值的内容得不到推荐;而最能”火”的往往是搞笑段子、煽动情绪、挑起对立或”擦边球”内容,导致所有人都在模仿最”爆”的模式。
-
谣言和虚假信息传播: 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和阴谋论,往往比枯燥的事实核查带来更多流量。算法为了KPI(流量),会助推这些内容的传播。
对应的”纠偏”:
现在监管机构要求平台加强”算法治理”、打击虚假信息、扶持优质原创内容,就是试图纠正”流量挂帅”带来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。
五、总结与反思
5.1 “挂帅”的共同特征
无论是”政治”、”论文”、”GDP”、”分数”还是”流量”,”挂帅”的共同点都是“标准的单一化”。
一个健康的系统,其评价体系必然是多元的、复杂的。 而一旦为了管理的便利,试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指标去衡量一切时,这个系统中的人就必然会放弃复杂的”目标”,转而去”刷”那个简单的”指标”。
5.2 如何避免”挂帅”陷阱?
-
保持评价体系的多元性: 不要用单一标准衡量复杂的人类活动。
-
警惕”指标异化”: 时刻提醒自己,数字是工具,不是目的。真正的目的是什么?是人民的幸福、学生的成长、知识的进步、还是社会的和谐?
-
鼓励批评与反思: 一个健康的社会,必须有空间让人们指出”皇帝的新衣”。批评不是背叛,而是让系统自我修正的必要机制。
-
尊重专业标准: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让科学的归科学,让艺术的归艺术。不要用政治、经济或其他外部标准去干预专业领域的判断。
5.3 最后的思考
“尺度的拿捏”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种智慧。它要求我们:
- 既要坚持原则,也要灵活应变;
- 既要追求理想,也要尊重现实;
- 既要维护秩序,也要包容异见;
- 既要爱国爱家,也要追求真理。
这个世界是复杂的,人也是复杂的。任何试图用一个简单标准去定义一切的做法,最终都会走向它的反面。
让我们警惕一切形式的”挂帅”,让多元、理性和人性回归我们的生活。
参考与延伸阅读
- 古德哈特定律 (Goodhart’s Law): “当一个度量标准变成目标时,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的度量标准。”
- 坎贝尔定律 (Campbell’s Law): “一个社会指标被用于社会决策的程度越高,它就越容易受到腐败压力的影响,也越容易扭曲和腐化它原本要监测的社会过程。”
本文写作于2025年10月28日,是对当代社会诸多”单一标准”现象的观察与反思。欢迎读者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。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