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ss than 1 minute read

(2015浙江卷)阅读下面的文字,按要求作文。(60分)古人说“言为心声”、“文如其人”,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,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。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。金代元好问《论诗绝句》则认为“心画心声总失真,文章宁复见为人”。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。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,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。[注意]①题目自拟,观点自定。②明确文体,不得写成诗歌。③不少于800字。 ④不得抄袭、套作。

标题:艺术与作者:一种共生还是分离的关系?

自古以来,“文如其人”和“文不如人”这两种观点一直在文学界进行争论。有些人认为,一个人的作品是他的灵魂的反映,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性格和人格特质;而有些人则认为,一个人的作品是他的创作的产物,可能与他的真实人格特质有所不同。那么,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?

首先,我们不能否认的是,一个人的作品确实可以反映出他的一些思想和情感。在创作过程中,作者会把自己的思考、观点、感受融入到作品中,使作品成为他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。这种情况下,“文如其人”就显得十分合理。比如,鲁迅的文章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痛恨和对新社会的向往,这无疑是鲁迅本人的真实想法。

然而,我们也必须承认,作品并不完全能反映出作者的全部。有时候,作者会为了创作需要,采取一些与自己真实性格不符的表达方式,甚至创作出一些与自己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作品。比如,有些喜剧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严肃、内敛的人,他们的作品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他们的人格特质。这种情况下,“文不如人”就显得十分贴切。

至于哪种观点更加准确,我认为没有定论。因为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取决于作者自身的创作理念和方法。有些作者希望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全融入到作品中,使作品成为他们的自我表达;而有些作者则把自己置于作品之外,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创作,使作品与自身形成一种距离。

因此,我认为,“文如其人”和“文不如人”并不是对立的,而是相辅相成的。作品是作者的一面镜子,既可以反映出作者的一些思想和情感,也可以呈现出作者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视野。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方法,灵活运用“文如其人”和“文不如人”,使作品与自己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。作为观众和读者,我们需要明白一件事:我们对作品的解读并不能完全揭示作者的人格。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理解作者的观点,欣赏他的才华,但不能因此对作者的全部生活和人格做出判断。毕竟,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愿意或能够公开的一部分。有时,对作者过于严格的期待或者过于简化的判断,可能会妨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。因此,我们应该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,理解作品与作者可能存在的距离,不把作品视为评判作者人格的唯一标准。

在创作过程中,作者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,还有社会的期待,观众的需求,甚至是创作环境的限制。有时,作者需要把自己置于作品之外,以一个超越自我,超越时代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。这种创作方式可能会导致作品与作者存在一定的距离,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失去了价值,反而可能因此而更具深度和广度。

总的来说,我认为,作品与作者既有联系,又有距离。我们应该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,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,理解作品与作者的关系,并且从中找到我们自己的“范儿”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和欣赏文学的魅力,享受阅读的乐趣。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