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们不再缺少物质,生活真的会变好吗?
博客文章:当人们不再缺少物质,生活真的会变好吗?
标签: #哲学思考 #乌托邦 #后稀缺社会 #马克思 #自我实现 #存在的焦虑
我们都曾幻想过一个“完美世界”。
在这个世界里,没有房贷、没有账单、没有“996”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包办了一切,物质产品像空气和水一样按需取用。这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、需要“漫长等待”才能到来的那个“物质极大丰富”的终极阶段。
这是我们奋斗的终点,是人类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但,真的是这样吗?
当我们不再需要为“生存”而战,生活就真的会变好吗?还是说,我们只是换了一个更残酷的战场?
1. 旧战场的终结:告别“外界的要求”
我们必须承认,一个“后稀缺社会”(Post-Scarcity)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。
它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人类几千年来最核心的矛盾:生存。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,“劳动”不再是为了换取面包的“苦役”,而变成了“人的第一需要”。
就是人类终于从“混杂外界的要求”中被解放了出来。
- 你不需要再看老板的脸色。
- 你不需要再为了KPI而出卖你的时间和尊严。
- 你不需要再在“你喜欢的工作”和“赚钱的工作”之间做痛苦的抉择。
“马斯洛需求金字塔”的底层(生理与安全)被彻底填满了。人类,作为一个物种,被集体“毕业”,然后被抛向了金字塔的顶端——“自我实现”。
这听起来,就是天堂。
2. 新战场的开启:“纯粹的自我追求”
然而,这恰恰是“新痛苦”的开始。
当“生存”不再是问题时,“意义”就成了唯一的问题。
当所有“外界的要求”都消失了,你所有的行动力,都只能来源于“纯粹的自己的追求”。这听起来很自由,但它也可能是一个比“生存”更沉重的负担。
因为你再也没有借口了。
- 在今天,当我们在“内卷”中感到疲惫时,我们可以“摆烂”、可以“躺平”。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安慰自己:“我这么累,都是被这个社会/老板/制度所迫,这不是我真的想这样。” 我们的“躺平”是一种反抗。
- 但在那个“完美世界”里,你反抗谁呢?你再也不能怪“外界”了。
你所有的焦虑,都变成了纯粹的“向内攻击”:
- “为什么我什么都不想做?我是不是一个空洞的人?”
- “为什么他能写出伟大的小说,而我不能?”
- “为什么别人都有纯粹的追求,而我没有?”
在这个新战场上,一种新的、更残酷的“阶级”诞生了:“有意义的成功者”和“无意义的失败者”。
3. “必然需要新的牺牲”:痛苦的“升级”
这正是那个“完美世界”最残酷的真相。“牺牲”从未消失,它只是“升级”了。
- 旧的牺牲(为生存):我们牺牲“体力”和“时间”,换取“物质”。这是被迫的、可以量化的。
- 新的牺牲(为意义):我们牺牲“安逸”、“心力”甚至“理智”,去换取“成就感”和“存在的意义”。这是自愿的,也是无限的。
一个艺术家为了一个完美的镜头,可以在雪地里冻僵;一个科学家为了一个猜想,可以牺牲掉所有家庭生活;一个作家为了突破自己,可能要面对抑郁和枯竭。
当“劳动”变成了“纯粹的自我追求”,它就不再有“下班时间”。它会变成一场24小时无休止的、对“自我”的极限榨取。
在这场新的斗争中,你如果失败了,你失去的不是“金钱”,而是“你作为‘你’的全部价值”。
结语:从“物质贫困”到“精神焦虑”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:当人们不再缺少物质时,生活真的会变好吗?
答案是:我们的“生存”会变好,但我们的“生活”(Human Condition)并不会变得更轻松。
乌托邦的实现,并不能终结人类的痛苦,它只是将痛苦“升级”了。
它消灭了“物质的贫穷”,但它可能会放大“精神的焦虑”。人类这个物种,似乎是一个无法停止奋斗和牺牲的物种。我们奋斗的内核——追求、比较、焦虑、牺牲——是永恒的。
我们只是把战场,从“如何活下去”,换成了“为什么而活”。
 
       
      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