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9岁破产、背负巨债:马克·吐温如何打赢人生最艰难的一场“翻身仗”
我们都知道马克·吐温。他是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的作者,是美国文学之父,是一个幽默大师,是一个在大街上穿着白西装招摇过市的名流。
但在 1894 年,59 岁的马克·吐温只有一个身份: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。
他不仅身无分文,还背负着大约 10 万美元的巨额债务(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万美元)。在这个年纪,大多数人开始规划退休,而他却因为糟糕的投资跌入了人生谷底。
今天,我想聊聊马克·吐温那个鲜为人知的“破产故事”。这不是一个关于“如何致富”的故事,而是一个关于 “当人生归零时,你该靠什么翻身”的故事。
一、 掉进“黑科技”的坑
马克·吐温如果不写作,绝对是一个最典型的“韭菜”。
他痴迷于那个时代的“黑科技”。他最大的败笔是投资了一台叫做 “佩吉排字机”(Paige Compositor)的机器。在当年,这东西的概念就像现在的“全自动驾驶”一样性感。吐温坚信这台机器能改变印刷业,于是他像赌徒一样,把写书赚来的稿费、妻子的嫁妆,全部填进了这个无底洞。
结果呢?这台机器过于精密复杂,故障率极高。最后,更简单、更便宜的“莱诺铸排机”占领了市场。马克·吐温的投资血本无归。
祸不单行,他自己经营的出版公司也在 1893 年的经济大恐慌中倒闭。
一夜之间,曾经的美国首富级作家,变成了被银行家和债权人追着跑的“老赖”。
二、 一场“战略性”的破产
当债主们准备查封他的房子、拍卖他的版权时,一位贵人出现了——标准石油的高管亨利·罗杰斯。
罗杰斯指导吐温做了一件当时看来很丢脸,但事后证明极具智慧的事:宣布破产。
通过法律手段,吐温将最重要的资产——他的著作版权——转移到了妻子名下,利用破产法暂时挡住了债权人的疯狂撕咬。在法律上,经过资产清算后,他其实只需要支付一部分钱,剩下的债务是可以被“免除”的。
大多数人走到这一步,都会选择赖掉剩下的账,毕竟法律保护了你。
但马克·吐温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。他对债权人说:
“法律虽然免除了我的债务,但在道德上我依然欠你们的。只要我还能拿得动笔,还能站得上讲台,我会把欠你们的每一分钱都还清。”
三、 59 岁的“全球巡演”:用命换钱
说漂亮话容易,做起来却是玩命。
为了还债,马克·吐温必须激活他唯一的超级资产——他自己。
1895 年,已经 60 岁、患有严重风湿病和支气管炎的马克·吐温,开启了史无前例的环球演讲巡回之旅。
这不是现在的明星坐着私人飞机的巡演。在那个年代,他要坐着颠簸的轮船、闷热的火车,横跨太平洋,穿越印度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南非。
- 在印度,他病倒了,高烧不退,还要坚持上台讲段子逗大家笑。
- 在南非,他在动荡的局势中穿行。
- 他在船上忍受着长期的晕船和孤独。
他就像一台印钞机,透支着自己的身体,在一个个城市的剧院里,把笑声卖给观众,把门票钱存进银行,汇给远在美国的债主。
四、 结局:荣耀回归
这场漫长而艰难的旅程持续了一年多。
1898 年,马克·吐温向全世界宣布: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,连本带利。 100% 的偿付,一分没少。
当他再次踏上美国国土时,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幽默作家,他成了一个国民英雄。人们敬佩他的才华,更敬佩他那该死的、老派的正直(Integrity)。
五、 给我们的三个启示
马克·吐温的故事,对身处现代商业社会的我们,依然有巨大的警示意义:
-
守住你的“能力圈”: 马克·吐温是顶级的作家,却是三流的投资人。他用自己最擅长的事(写作)赚了大钱,然后用自己最不擅长的事(投资科技)亏了个精光。人,永远不要在高风险的陌生领域下重注。
-
资产可能会归零,但“变现能力”不会: 房子可以被收走,股票可以跌停,存款可以耗尽。但只要你的核心技能(对吐温来说是写作和演讲)还在,你就拥有东山再起的底牌。投资自己,永远比投资机器更靠谱。
-
信用,是最后的护城河: 吐温本可以利用法律漏洞赖账,但他没有。这种“愚蠢”的诚实,反而让他在晚年获得了巨大的声誉,这些声誉最终转化为了更高的书价和出场费。在长期博弈中,人品,才是最高的杠杆。
结语:
也许你现在正经历财务的困境,或者事业的低谷。想一想 1895 年那个在印度洋风浪中颠簸的老头吧。
只要你还没有放弃自己,只要你手里还有活儿,这场游戏就还没有结束。
“Courage is resistance to fear, mastery of fear, not absence of fear.” > “勇气并非没有恐惧,而是面对恐惧、战胜恐惧。” —— 马克·吐温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