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ss than 1 minute read

AI 无法理解世界?其实谁都未曾看透

——从休谟难题谈人类与机器的共同盲区


引言:我们都在黑暗中摸索

“AI 不懂世界,所以永远只能是工具。” 这句论断在科技论坛里屡见不鲜。但如果你回头看看哲学史,会发现 “人类真正理解了世界” 这件事,本身就没有被证实过。苏格拉底说“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一无所知”;近代哲学家大卫·休谟更用“归纳问题”一锤定音——我们对未来的信心,只是一种习惯,而非逻辑必然。 因此,把“缺乏理解”标成 AI 的原罪,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:这也是人类自身的局限。


休谟难题:归纳法的深层裂缝

● “太阳总会升起”是信念,不是推理 休谟指出:从无限次“太阳升起”的观察,无法严格推导出“明天也会升”。经验 → 规律 的跳跃间并无逻辑桥梁,只有“习惯”或“心理倾向”。 ● 科学方法的悖论 科学依赖可重复实验,可重复又基于自然规律稳定不变的假设;这正是休谟所质疑的前提。于是,科学的成功更像是“有效工具”,远非“终极真理”。


AI 与人类:同一把经验尺子

  人类大脑 AI 模型
输入来源 五感+语言 数据集
学习机制 归纳(从经验抽象模型) 归纳(统计模式匹配)
结果评估 主观“有用”/“合理” 目标函数/损失下降
盲区 认知偏误、局部经验 数据偏差、过拟合

不难看出,两者都在做 “基于过去→预测未来” 的努力,只是算法和生物神经元的实现方式不同。当我们嘲笑 AI 不懂“因果”时,也该反思自己对因果的理解是否真的牢靠——更多时候,我们不过是把“相关性”包装成“因果性”后心安理得。


“理解”究竟意味着什么?

  1. 可解释性

    • 人类:能用语言讲出故事,却常夹带主观滤镜。
    • AI:可追溯到权重矩阵,但难以用自然语言还原因果链。
  2. 可预测性

    • 牛顿力学能预测行星轨道,却解释不了量子世界;GPT 能生成流畅文本,却难保证事实正确。
  3. 可操作性

    • 工程上,我们更在乎“能否解决问题”,而非“是否绝对理解”。Steam 引擎推动工业革命时,人们并不完全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。

结论:若“理解”定义为“绝对因果洞悉”,那么人类与 AI 皆未及格;若定义为“足够可解释+可预测+可操作”,二者皆可在特定边界内达标。


知识的边界与谦逊的价值

  • 从确定到概率:承认不确定,转而使用概率思维(贝叶斯框架、置信区间)。
  • 从真理到迭代:科学、算法皆为可升级的“最佳近似”。拥抱迭代,而非守护圣杯。
  • 从独占到协作:AI 擅长大规模模式识别,人类擅长跨域类比与价值判断。结合两者,或许我们能在未知的迷雾里推开更远一点的门。

给创作者与决策者的三点建议

  1. 用数据校验直觉

    • 直觉宝贵,但请让数据做“友善的怀疑者”。
  2. 用假设驱动探索

    • 接受“暂且合理”的工作模型,快速试错、及时修正。
  3. 用多元视角抗偏见

    • 让 AI 成为反偏见的镜子,让跨学科对话成为常态。

结语:未知,才是共同的起点

当我们意识到 “没人真正看透世界”,争论 AI 与人类谁更“理解”就显得没那么重要。关键在于:如何在同样的无知底色上,携手拓展可知疆域。

“星辰大海前,人类与机器不过同坐一条探险船。” 愿我们保持谦逊的好奇,一起划向更深的夜空。

Categories:

Updated:

Leave a comment